律师简介


吴汉东,男,江西省东乡县人,生于1951年1月,汉族。1982年毕业于中南财经大学,获法学学士学位;1986年毕业于中南政法学院,获法学硕士学位;1995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,获法学博士学位。现任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、国家保护知识产权工作研究基地——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知识产权研究中心主任、教授,民商法专业博士生导师,兼任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法学学部委员、教育部高校法学学科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、中国法学会知识产权研究会会长、中国法学会民法学研究会副会长、中国知识产权研究会副理事长、最高人民法院特约咨询专家、最高人民检察院特约咨询专家、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仲裁员。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,是湖北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、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。


吴汉东教授曾于1992—1993年赴美国锡丘拉兹大学作高级访问学者,1996—1997年赴澳门任立法议员法律顾问,并在美国哈佛大学、斯坦福大学、哥伦比亚大学、日本北海道大学、韩国釜山大学、东国大学、德国萨尔大学、塞尔维亚诺维萨德大学作学术访问。2006年11月—12月赴德国马克斯-普朗克研究所进行合作研究。


2006年5月在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一次集体学习上为国家领导人讲授“我国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律和制度建设”。2009年与2011年两次被英国《知识产权管理》(MIP)杂志评为“全球知识产权界最具影响力五十人”,2008年被评选为“中国知识产权年度最有影响力十大人物”2011年当选为“全国知识产权保护最具影响力人物” 。

主要学术成果


吴汉东教授治学严谨,学术成果丰富。著有《著作权合理使用制度研究》、《知识产权多维度解读》、《无形财产权制度研究》(合著)、《知识产权基本问题研究》(合著)、《中国知识产权制度评价与立法建议》(合著)等著作十余部,另在《中国社会科学》、《法学研究》、《中国法学》等刊物发表文章百余篇。专著和论文曾获首届全国优秀博士论文奖、司法部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、第一届中国出版政府奖图书奖、教育部人文社科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、首届中国法学优秀成果奖专著类二等奖等。


(一)具有代表性的学术论文


1、《中国区域著作权制度比较研究》,《中国社会科学》1998年第4期;

2、《财产的非物质化革命与革命的非物质化财产法》,《中国社会科学》2003年第4期;

3、《关于著作权基本问题的探讨》,《法学研究》1988年第3期;

4、《中国传统文化与著作权制度》,《法学研究》1994年第3期;

5、《论合理使用》,《法学研究》1995年第4期;

6、《无形财产权若干理论问题》,《法学研究》1997年第4期;

7、《知识产权保护论》,《法学研究》2000年第1期;

8、《科技、经济、法律协调机制中的知识产权法》,《法学研究》2001年第6期;

9、《知识产权的私权与人权属性——以《知识产权协议》与《世界人权公约》为对象》,《法学研究》2003年第3期;

10、《试论知识产权国际保护的变革与发展》,《法学研究》2005年第3期;

11、《文化多样性的主权、人权与私权问题分析》,《法学研究》2007年第6期;

12、《国际变革大势与中国发展大局中的知识产权制度》,《法学研究》2009年第2期;

13、《论商誉权》,《中国法学》2001年第3期;

14、《知识产权立法体例与民法典编纂》,《中国法学》2003年第1期;

15、《论财产权体系》,《中国法学》2005年第2期;

16、《知识产权本质的多维度解读》,《中国法学》2006年第5期;

17、《知识产权法律构造与移植的文化解释》,《中国法学》2007年第6期;

18、《中国知识产权法制建设的评价与反思》,《中国法学》2009年第1期;

19、《论我国民法通则中的知识产权制度》,《法商研究》(时名《中南政法学院学报》)1986年第12期;

20、《关于知识产权若干理论问题的思考》,《法商研究》(时名《中南政法学院学报》)1988年第1期;

21、《工业标志专用权散论》,《法商研究》(时名《中南政法学院学报》)1989年第1期

22、《试论市场竞争机制的法律环境》,《法商研究》(时名《中南政法学院学报》)1989年第3期;

23、《著作权客体论》,《法商研究》(时名《中南政法学院学报》)1990年第4期;

24、《罗马法的发展与法律科学的繁荣》,《法商研究》1994年第6期;

25、《关于中国著作权法观念的历史思考》,《法商研究》1995年第3期;

26、《合理使用制度的经济学分析》,《法商研究》1996年第2期;

27、《我国科技社团的法人地位及其财产权性质》,《法商研究》1997年第4期;

28、《道德的法律化与法律的道德化》,《法商研究》1998年第2期;

29、《宪法修正案对基本经济制度的调整》,《法商研究》1999年第3期;

30、《财产权客体制度论》,《法商研究》2000年第4期;

31、《试论知识产权的“物上请求权”与侵权赔偿请求权》,《法商研究》2001年第5期;

32、《法哲学家对知识产权法的哲学解读》,《法商研究》2003年第5期;

33、《国际化、现代化与法典化:中国知识产权制度的发展道路》,《法商研究》2003年第3期;

34、《后trips时代知识产权制度的变革与中国的应对方略》,《法商研究》2005年第5期;

35、《利弊之间:知识产权制度的政策科学分析》,《法商研究》2006年第5期;

36、《知识产权法的平衡精神与平衡理论——冯晓青教授《知识产权法利益平衡理论》评析》,《法商研究》2007年第5期;

37、《“先行先试”立法模式及其实践——以“武汉城市圈”“两型”社会建设立法为中心》,《法商研究》2009年第1期;

38、《中国知识产权法制建设的评价与反思》,《中国法学》2009年第1期;

39、《国际发展大势与中国发展大局中的知识产权制度》,《法学研究》2009年第2期;

40、《论传统文化的法律保护》,《中国法学》2010年第1期;

41、《中国知识产权法学研究30年》,《法商研究》2010年第3期;

42、《知识创新时代的中国知识产权法》,《北方法学》2010年第4期;

43、《侵权责任法视野下的网络侵权责任解析》,《法商研究》2010年第6期;

44、《国家软实力建设的知识产权问题研究》,《知识产权》2011年第1期;

45、《知识产权属性的学科蕴意与研究范式》,《中国社会科学》2011年第5期;

46、《试论网络服务提供者的著作权侵权责任》《中国法学》2011年第2期;

47、《设计未来:中国发展与知识产权》,《法律科学》2011年第4期;

(二)具有代表性的学术著作

1、《著作权合理使用制度研究》,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6年出版,获首届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、司法部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;

2、《无形财产权制度研究》(合著),法律出版社2001年出版,获司法部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;

3、《走向知识经济时代的知识产权法》,法律出版社2002年出版,获武汉市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;

4、《知识产权基本问题研究》,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2版,获第一届中国出版政府奖图书奖、“首届中国法学优秀成果奖专著类二等奖”;

5、《高科技发展与民法制度创新》,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;

6、《知识产权多维度解读》,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;

7、《中国知识产权制度评价与立法建议》,知识产权出版社2008年版,获司法部“第三届全国法学教材与科研成果奖”一等奖;

8、《知识产权制度基础理论研究》,知识产权出版2009年版。

9、《知识产权制度法典化研究》《知识产权制度战略化问题研究》《知识产权制度现代化问题研究》《知识产权制度国际化问题研究》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10月版。

(三)重大科研项目

1. 防止技术垄断与不正当技术竞争立法研究(国家科委科研项目,1987年-1989年)

2. 中国区域著作权制度比较研究(中华社会科学基金研究项目,1992年-1996年)

3. 西方国家著作权制度研究(国家教委资助出国人员研究项目,1992年-1996年)

4. 知识经济与知识产权法(国家软科学项目,1999年-2000年)

5. 高科技发展中的法律问题(国家社科基金项目,1999年-2002年)

6. 无形财产权制度研究(国家司法部项目,1997年-2001年)

7. 财产权制度比较研究——以有形财产权和无形财产权为主要研究对象(高等学校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作者专项资金项目,2000年-2004年)

8. WTO与知识产权国际保护(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项目,2002年-2004年)

9. 完善我国知识产权制度研究(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,2003年-2005年)

10. 中国知识产权保护现状与制度完善(司法部法治建设与法学理论研究部级科研项目,2004年-2007年)

11. 知识产权基础理论研究(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,2004年-2007年)

12. 知识产权制度的变革与发展研究(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,2004年-2008年)

13. 关于驰名商标司法认定的调研(最高院重点调研课题项目,2007年—2008年)

14. 关于对理工科学生开展知识产权教育的调研(教育部规划项目,2007年—2008年)

15. 科学发展观统领下的知识产权战略实施研究(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,2007年—)

16. 《著作权法》修改建议专题报告(新闻出版总署<国家版权局>法规司,2008年—2009年)

17. 商标法律制度达到国际水平 (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商标局,2009年—2009年)

18.“广播影视知识产权战略纲要研究及制定”,国家广电总局委托课题, 2010年4月20日——2010年8月20日

19.“知识产权’十二五’规划”,国家知识产权局委托课题,2010年5月——2010年7月

20.《广播电台电视台播放录音制品支付报酬暂行办法》立法后评估研究项目,广电总局,立项时间2011年5月

21.《面向自主创新能力建设的国家知识产权政策体系研究》,国家知识产权局软科学项目,立项时间2011年8月

22.《中国特色知识产权理论体系研究》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,2011年10月—2013年10月

主要研究领域


吴汉东教授是我国著名法学家,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,他在知识产权法和民商法领域进行了诸多基础性、开创性的研究,在不少问题上为后来者奠定了研究基础,开拓了研究视野,特别是在知识产权基础理论、无形财产权理论、著作权合理使用制度等方面的研究,始终处于学术前沿,为中国知识产权法学和民事法学的丰富与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。


吴汉东教授中国是最早从事知识产权法教学与研究的专家之一,他先后主持编写了知识产权法的研究生教材、本科生教材、自学考试教材、领导干部培训教材、法官培训教材、企事业管理人员教材等等;并为中国最高领导层、国家行政学院、商务部、国资委、国家知识产权局、国家商标局、国家版权局以及十几个省市的领导干部和30余所高校做过近百场知识产权专题报告,为中国的知识产权法制教育和知识普及做了大量的工作,被媒体成为“中国知识产权法制事业的布道者”。


吴汉东教授曾多次参加我国民法典、著作权法、专利法、商标法等立法咨询活动并多次提出专家建议,是中国最早提出知识产权战略观念的学者之一,早在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时,他就审时度势地指出:“知识产权制度是中国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,是中国实施市场竞争的战略重点,是中国实施对外贸易的战略举措。”2008年6月5日,国务院正式发布《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》,在此之前,吴汉东教授就曾为国家出具知识产权战略专家建议稿;在此之后,他致力于研究我国知识产权战略实施的重大问题,多次主持中央部委和地方有关知识产权战略的重大课题。其研究成果许多直接转化为国家和地方的知识产权政策、决策。


吴汉东教授始终致力于中国知识产权制度的构建和完善,致力于中国知识产权法的教学与研究,被英国《知识产权管理》杂志誉为当之无愧的“中国知识产权发展进程的推动者”和“中国知识产权研究的先行者”。

个人小传


虽非大器,却是晚成。1968年初中毕业即下乡成为插队知识青年;1970年招工进了鄂西小城,当过工人、办事员;1978年2月有幸作为恢复高考后的首届法科大学生进入湖北财经学院(现中南财经政法大学)读书;以后又在中南政法学院、中国人民大学取得法学硕士(1986)、法学博士(1995)学位。大学毕业后从事民商法教学与研究30余年,从助教到副教授(1987)以至教授(1992)蹒跚渐进;1992年至1993年作为高级访问学者在美国锡拉丘兹大学法学院进修;1996的至1997年赴澳门担任立法议员法律顾问。自1988年以来,兼有若干行政公务,虽经年事务缠身,但学者本色不敢忘怀。

上一律师:陈小君教授
下一律师:方世荣教授